攻略

步道路线

路线 长度 海拔差
Selby Trail → Memory Trail → Upper Packrat Trail → Lower Packrat Trail → Jewel Lake Trail → Wildcat Creek Trail → Little Farm → Central Park Drive → Lone Oak Drive → Wildcat Gorge Trail → Lake Anza Trail 路线图 | 详细地图 7.9 km / 4.9 mi 156 m / 511 ft

停车场

位置 找车位人品需求: 图片
Lake Anza Parking Lot 这个停车场很大且车辆比公园内其他停车场少。我们周六上午十一点半到时还有大量空位。

步道概况

该步道位于 Tilden Regional Park 内。这个公园没有入园费或停车费。
步道会经过一个旋转木马(Merry Go Round)和一个动物种类丰富的小农场(Tilden Little Farm)。Covid期间这两个地方都不开放,只能从农场外能看到里面的一两只牛、羊和鸡。他们的具体开放时间详见公园官网
步道末端(环绕 Lake Anza 右侧的部分)有几段布满岩石树根的崎岖小路。所以在到达 Lake Anza 后也可以考虑从湖的左侧返回停车场。
此外,步道附近还有一个植物园(Regional Parks Botanic Garden)。植物园在Covid期间依然开放,只是人流量限制得更小。它的门票免费,但是需要提前在植物园官网预约。这个植物园非常受欢迎,如果想要周末游览,建议提前两周预约。

博主评价

风景:
这条步道的景色多样,有草地、不少野花(春季)、树林(包括一些红木树林)、池塘湖泊。

动物:
步道沿途经常可以听到看到各种鸟类(我们看到了不下十种,详见下文游记),途经的池塘湖泊也能看到不少乌龟以及少量野鸭水鸟,很适合观测动物。等疫情结束后途经的农场开放就更加完美了(应该可以看到农场内的牛、羊、鸡、猪、兔、蝴蝶等)。

步道预览

(请点击图片放大后使用方向键←→浏览)

游记

这里是个感受春意的好去处。今日是个好天气,天空湛蓝,阳光绚烂,把草地的青绿色照映的鲜嫩欲滴。春天的绿像是缓缓来开的帷幕,从地面一点点延伸到天空,起初绿的是草地,接下来是灌木,现在终于爬上了树梢,开始演绎新一年的生机盎然。一走上步道,耳边就传来喧闹的鸟鸣声,响在枝头,响在草丛,响在林间。我们很快就找到了几个熟面孔:黑白棕相间却因一双红眼睛显得骇人犀利的斑唧鹀,站在灌木丛中板着脸叫,仿佛是在一本正经地说着些什么。黑下巴的“小强盗”——黑颏北蜂鸟,站在开阔的枝头四下张望,背后的羽毛闪耀着金绿色的光泽;小家伙下巴到胸前的羽毛平时是暗黑色,像是为了掩人耳目而带的口罩(“小强盗”的外号就是这么来的),而面向阳光时赫然成了bling bling反射着紫红光芒的时尚围巾,成为聚光灯下那个最靓的仔。夺目的反光足以使人在十几米外轻易用肉眼发现这个小东西。还有暗冠蓝鸦,蓝色的身影因为在植物中非常少见而很容易辨别。它们离我们非常近,我们能直接将它张嘴的动作和它的叫声对应起来。我们惊讶地发现这种鸦除了能够发出“啊”“啊”的典型“乌鸦叫”之外,还能发出一种中气不是很足但是神似红尾𫛭的典型“鹰嘶鸣”声,很有正义感。这里暗冠蓝鸦很多,我们路上见到了数次。

(1) 斑唧鹀凶巴巴地张嘴鸣叫。
(2-4) 四下张望的“小强盗”黑颏北蜂鸟。背部和脖颈处的羽毛在阳光下都会反射出金属光泽,十分夺目。
2021/03/27 摄于 Tilden Regional Park

我们在拍摄暗冠蓝鸦时,发现这两只暗冠蓝鸦在一棵树上几个树枝上来回蹦跶,还不住地朝着什么方向叫,似乎是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目标。我拿着望远镜在这两只暗冠蓝鸦附近的树枝间搜寻,发现树干上有一个奇怪的突起,花色和树皮/苔藓颇为相近,不仔细看会以为是个树瘤。

暗冠蓝鸦不住地在树枝上跳跃鸣叫,让我们发现了树枝上的异常(图中红色圆圈部分)。
2021/03/27 摄于 Tilden Regional Park

我有一瞬间的担心,担心这万一是条蛇什么的,但又觉得这看起来更像是羽毛,应该是只鸟。我和大馋鹰说了这件事,我们说话的声音似乎惊动了它。只见树干左侧露出一个毛绒绒的“耳朵”,然后一点点地露出了半个脑袋:猫一样的眼睛,漏斗一样形状的脸盘,圆滚滚的身材——这是一只猫头鹰无疑。我们都很兴奋,这不是我们网站的“本命鸟”嘛(看看我们的头像)!况且猫头鹰是夜行动物,白天很少活动,所以这次能看到实在是幸运。

冒泡三连 :这里居然藏了一只猫头鹰!
2021/03/27 摄于 Tilden Regional Park

如果不是有这两只暗冠蓝鸦带路,猫头鹰本身其实非常隐蔽:即使知道下图中的树上藏有这只猫头鹰,你能快速找到它的具体位置吗?

猫头鹰的藏身之树。请点击放大寻找它的具体位置。
2021/03/27 摄于 Tilden Regional Park

猫头鹰的藏身之树。左:具体位置在红色方框处;右:猫头鹰藏身处放大截图。
2021/03/27 摄于 Tilden Regional Park

我们一直看着这只猫头鹰,而它也十分警惕。自从它发现我们,就几乎一直留有一只眼睛盯着我们。想想看,下面俩“猎物”体型不小,举着俩黑洞洞的不知道是啥的东西(望远镜和长焦镜头)一直对着它,确实是一件值得警惕的事情。它的身体几乎一直不动,只有面部朝向不同的方向。我们大约站在它右后侧,而它可以轻松地把脸扭过来正对我们,这个姿势人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我们查资料得知这是一只 大雕鸮(音同“肖”),这家伙脑袋可以转270°。这家伙正脸看着我们的时候,瞳孔大大的,两只眼睛像猫一样,还是有些可爱的,像是个公仔一样。但是不经意之间,这家伙眯一个眼,或者缩小瞳孔,都能让人感觉目露凶光(下图第五张),有点不寒而栗,让我想起《名侦探柯南》里的穿着黑色紧身衣的凶手(下图第六张)。我很庆幸我们是在大白天看到它的,它捕食的兴致不太高。如果是晚上,看到这么个背影配上反着黄色光的眼神,真的会有种地狱使者的感觉。大雕鸮能捕猎比自己体型还要大的猎物,比如豪猪。有研究表明,它们单爪的握力大约为 12.7 公斤,大约是人手的 8 倍多。它们捕猎的方法是用爪抓住并用力弄断猎物的脊柱,不禁让我后背一凉。

猫头鹰天生自带表情包。不过说实话,这鸟有时候看起来挺吓人。第五张照片和柯南里的凶手眼神相似…
2021/03/27 摄于 Tilden Regional Park

转动脑袋全方位警戒的大雕鸮

之前给我们带路的那两只暗冠蓝鸦很可能是在试图驱逐(mobbing)这只大雕鸮,因为大雕鸮是它们最危险的捕食者之一。这种事情常常发生在各种鹰、雕一类的猛禽身上,而驱逐它们的是乍看起来没什么战斗力的小鸟,比如麻雀、鸣禽一类。这些小鸟形单影只的时候往往是猛禽的盘中餐,但它们大量聚集的时候往往就能通过围着猛禽不断鸣叫甚至向猛禽身上冲的方式让猛禽不胜其烦,并最终离开这片区域。这种现象让我不禁重新审视食物链中不同层级的生物之间的关系。原来我以为,处于食物链上游的动物对于下游的动物就是压倒性的优势,被捕食的一方见到狩猎者只能仓皇逃窜,断没有主动挑衅的道理。然而在春夏之交繁殖季节,类似这种“以卵击石”主动挑衅狩猎者的行为并不鲜见,因为这个阶段被捕食一方有强烈的保护领地和幼崽的需求和愿望。从个体而言,挑战天敌无疑是很危险的,没准对方看准一个时机就有去无回了呢。但从群体的角度而言,这个策略堪称高明:当捕食者侵犯到被捕食者的领地时,它会意识到接下来的体验可能不会特别美妙,可能就会选择落脚到别的地方去。这样这片领地上的弱小族群便有更高的概率能够成功繁衍。许多代演化下来,这种对族群延续有利的策略便写入了这些弱势族群的基因里。

这个公园里有两个湖:小一点的珠宝湖(Jewel Lake),大一点的叫Anza湖(Lake Anza)。之前我们在别的地方也见过不少小型湖泊了,不过这里的湖有很明显的特点:乌龟。这里主要有两种龟:石斑龟(western pond turtle)红耳龟(red-eared slider)。其中石斑龟是美国和墨西哥西岸的本地龟。红耳龟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巴西龟”。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头部眼睛后方有一块醒目的红色,可以威慑捕猎者,虽然这块红色可大可小,其颜色也会随年龄增长逐渐消退。这种龟平时在水里觅食,之所以很容易看见是因为它们有晒太阳的习惯。乌龟不是恒温动物,因此其体温由外界环境决定,所以晒太阳是它们控制体温的重要方式。为了更高效地享用它的日光浴,它们还会把头、四肢和尾巴都伸出来一起晒,所以看起来张牙舞爪的。

(1) 石斑龟; (2) 红耳龟; (3) 在一起晒太阳的——红耳龟、石斑龟、红耳龟、石斑龟。
2021/03/27 摄于 Tilden Regional Park

估计是为了安全,它们喜欢在水中突出的物体上晒太阳,比如漂浮的木头和突出的石块,而不是来到岸边陆地上。这样就导致它们的日光浴场相当拥挤,大家基本上连一起,像是被同一根木头钓起来的一样。聚成一堆的乌龟并不知道,它们成了人类宝宝们学习的活体教具。我们给乌龟拍照的时候就不止一次听到有带着孩子的家长跟自己几岁大的小朋友说“哇!XX(小孩子的名字)你看,这里有这么多只乌龟!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里有多少只乌龟呀?一……二……三……四……这里有四只乌龟对不对?宝宝真棒!”

给我一根木头,我就能钓起一串乌龟。 大家来数一数最后一张照片里有几只乌龟?
2021/03/27 摄于 Tilden Regional Park

这里的乌龟倒也不是都在懒洋洋的享受日光浴。站在岸边向湖中仔细看的话,还可能发现潜泳的乌龟们。

在水中龟刨的石斑龟

红耳龟这个“巴西”龟的外号其实名不副实,是冒用了与其外贸相似而身价贵一些的南美彩龟之名;而红耳龟本来原产就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当然,在中国和欧洲的红耳龟是标准的外来物种,起初主要是作为宠物龟引进,现在却成为麻烦的入侵物种。至少在中国,红耳龟就是最大数量的外来入侵生物物种之一。红耳龟在与许多其他种类的龟的竞争中有明显的优势:它们食谱广泛,适应性极强,从鱼到昆虫到水草什么都吃,不同年龄段的红耳龟钟爱不同的食物。它们性成熟快(红耳龟两岁开始繁殖,陆龟约七八岁开始繁殖),体型又比较大,每次产蛋量高,所以繁殖效率高。更奇葩的是,由于雌性红耳龟体型较大,往往受到其他品种的雄性龟的青睐,因此会繁殖出“混血龟”,进一步降低了其他品种龟的繁殖效率。红耳龟的卵和幼年红耳龟有不少天敌,比如浣熊、臭鼬、狐狸、涉禽(wading bird,比如鹭)、鹳(stork),但成年后基本就所向披靡了,除非附近有鳄鱼(chrocodile)和短吻鳄(alligator,即中国的扬子鳄和美国的密西西比短吻鳄),或者人类愿意把它们加入食谱里…… 我随手一查发现有人在知乎上说巴西龟口感非常奇怪,因而不知道前景如何。作为一个没怎么吃过乌龟/甲鱼这类食物的孩子我表示有点难以想象如何辨别不同龟/鳖/王八的味道…… 虽然在人类的眼中,红耳龟小小的一只,动作迟缓憨态可掬;但若换一个视角,从它在生态环境中的角色看,就觉得它好像没那么可爱了,因为它的存在为其他许多的龟带来了灭顶之灾。

我们看到的其他飞鸟合集(咦怎么混进来一只奇怪的东西)
依次为:红尾𫛭(Red-tailed Hawk),赤肩𫛭(Red-shouldered hawk),渡鸦(Common raven),北扑翅䴕(Northern Flicker),金冠带鹀(Golden-crowned sparrow),小金翅雀(Lesser Goldfinch),北美歌雀(Song sparrow),君主斑蝶(Monarch butterfly),绿头鸭(Mallard),角鸬鹚(Double-crested cormorant)。   2021/03/27 摄于 Tilden Regional Park

野花合集   2021/03/27 摄于 Tilden Regional Park